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。大会聚焦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、新观点、新论断,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壮美图景,为进一步完成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纲领,也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,推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完善立德树人机制,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。新时代新征程上,思政课教师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,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,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。
强化理论武装,提升铸魂育人水平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个宏大的思想系统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、国家安全、国防和军队、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。讲好改革的问题,涉及到许多与思政课教师知识背景相差较远的专业知识。把“高、大、深”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,运用事实数据、典型案例讲深、讲透、讲活,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思政课教师要因事而化、因时而进、因势而新,原原本本、认认真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《决定》,在深学细悟、学懂弄通上下功夫,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。熟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,从探索式改革到深化改革、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改革,熟悉我们党对于发展商品经济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的历程和理论创新成果。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以坚定的政治信仰筑牢思想根基,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厚植教学精神家园,以新思想定向领航,用新理论武装头脑,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,把握学生特点,积极引导学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坚持问题导向,真实回应学生关切
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就是要让课堂“接地气”“冒热气”,提高学生的“抬头率”“点头率”,必须坚持问题导向,强化问题意识。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,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,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,遵循学生成长规律、教学规律,明确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差异性,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侧重点。小学阶段以道德启蒙、情感启蒙和知识启蒙为中心,通过讲故事、主题活动、参观革命遗址和纪念馆,紧抓七一、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等方式,讲授学生与自我、家庭、班级、社会、国家、世界、自然等的关系,让学生认识世界、感恩祖国、了解甘肃、关爱家乡,在思政课堂中认知世情国情省情,感悟身边事,体验身边情,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、与现实同频。中学阶段要以筑牢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基础、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为中心,侧重开展体验性的、常识性的理论学习,在生活话语与知识话语的结合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。如团队活动紧扣“青春向党 强国有我”主题,将国家比作巨轮、党的会议比作灯塔,生动阐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。
立足实践教学,多维协同提质增效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‘大思政课’我们要善用之。”“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,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。”我市拥有嘉峪关文物景区、酒钢等丰富的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资源,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在这里交汇,魏晋文化和边塞文化在这里融合,2023年我市认定了10个“大思政课”教学基地,与北京大学共建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,邻近敦煌莫高窟、玉门王进喜纪念馆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,优质的校外资源必将为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注入新的活力。因此,应整合更加多样开放的“大思政课”资源,构建协同一体的“大思政课”机制,汇聚全域融通的“大思政课”合力,使多维课堂相得益彰,更好释放思政育人效能,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。例如,革命博物馆、纪念馆、党史馆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,蕴藏丰富的思政资源,能够提供厚重的精神滋养。思政课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,积极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“嘉言懿行思政课”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寻问题的答案,既实现教学空间的延伸与拓展,让学生从现实场景中获取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,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观察和互动分享,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锤炼与提升,使其认同感和获得感在实践中得到强化。
(作者单位:市教育局)
通讯员|令卫涛
编辑|潘霞 秦志杰
审核|穆雯娟
终审|张小鹏